在軟體吞噬世界時代,各行業都需要軟體人才,但台灣軟體人才有限,若無政策將人才引導到最具潛力方向,不僅軟體業無法形成規模,其他產業也難受惠。示意圖/Ingimage授權 分享 facebook 科技產業的熱門方向,包括人工智慧、物聯網、自駕車、機器人、AR/VR等,都仰賴軟體。為此矽谷科技圈搶聘軟體工程師,這股熱潮台灣也感受得到。不論是網路新創、遊戲軟體、行動APP,都有不錯的軟體服務開發,但軟體業在台灣規模小,許多跨領域的整合,包括與電子業、醫療服務、金融服務等,也不見強有力動能。整個軟體業呈現有溫度、但卻缺乏力道。社會大眾普遍認知,台灣硬體強、軟體弱,但依程式解題網HackerRank站對全球開發者解題速度與精準度統計,台灣實力在全球排名第七,亞洲排第三,其中數據結構、資料庫、函數程式語言和演算法等,都排前五名;而美商謀智(Mozilla)與英國智庫Caribou Digital發表全球App經濟報告,台灣人才素質也名列前十。台灣軟體人才在國際是前段班,以有限的年輕人口不容易、也是重要資產。遺憾的是,如此高素質,卻未創造具規模產業。從傳統資訊服務業到網路產業,台灣軟體始終無法振興。多數說法是軟體多服務本國,本國市場小。但根據App Annie統計,台灣行動應用程式於Google Play海外總下載量,從二○一二年的四千三百萬次,成長到一六年的四.六五億次,成長超過十倍。不少開發者已透過Google Play這類平台走向國際,已有好的開始。然而多數開發的是工具類程式,在黏著度高的服務類應用,如國際電商、社交通訊、大型遊戲等平台仍難有出色表現,主因在開發者多為技術背景且為個人或初創公司,缺乏國際市場經驗,更重要是欠缺國際營運與銷售能力。軟體與網路新創要成功,不能只有技術。近來台灣團隊跨足海外經驗值得參考,如專注人工智慧與跨螢廣告技術的新創公司Appier,短短三年已擴張到亞洲十二個國家據點,台灣以外員工超過一半,且很多是當地菁英。新創要在日本、新加坡吸引當地人才加入,所需國際化營運包括品牌、財務、人資、管理等都不易。過去,台灣人才因軟體業規模小不願投入,導致海外營運人才不足;但進入雲端時代,初期投資成本相對低,且台灣近大陸、日本與韓國,又接收西方經驗,處相當有利位置,大陸網路服務與行動應用業者,包括獵豹移動、美圖秀秀在內,都將台灣當成進軍國際的跳板,或利用台灣人才經營海外,只要開發商能做好國際化營運準備,如交友軟體SweetRing、17直播等,未來的空間很大。其實最能支持軟體服務營運能力的是資通訊硬體業。台灣硬體業擅長國際運籌,能在各國設廠、建立B2B銷售通路、進行國際財務調度。而軟體又是支撐硬體轉型的基礎,舉凡VR/AR、人工智慧、物聯網等,都要高端軟體。在概念上,硬體最國際化、也最有規模,而年輕世代喜歡軟體、也較能創新。照理軟硬整合是天作之合,但從新創圈看,仍未見成功案例。年輕創業家缺乏硬體經驗,對代工印象不佳,這個鴻溝要彌補,硬體業要多投資軟體人才。軟體人才重質不重量,同時重視工作自由度,與硬體文化有差異,從企業文化面著手是個方向。政府應推動軟硬整合,引導軟體新創,結合硬體產業,發揮優勢,讓軟硬整合從校園開始。台灣在晶片業有成功的軟硬整合基礎,如聯發科發展手機Turnkey解決方案,吸納龐大軟體人才。在物聯網與人工智慧時代,這樣的整合是趨勢。另外資通訊業的軟硬整合、傳統產業服務提升都需要軟體人力。台灣軟體人才有限,將人才引導到最具潛力方向,才能形成規模。(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)
arrow
arrow

    r9j9j5dtd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